works
歷年案例
2024.06
13
【環保金爐21.8尺】 澎湖馬公陰陽堂
澎湖馬公陰陽堂,位於復興里惠安路56號,主祀陰陽公與白衣吉神(七爺、白無常)。
根據廟中明治40年(1907年)的「顯靈廟落成碑記」記載...
道光年間(約1821—1850年)建於文澳澎湖海防糧捕廳署右側,歷任在職亡故無子嗣的文職廳官與民間無人祭拜的失祀者皆集祀於此。
光緒年間(1887年),總兵吳宏洛請旨將文澳海防廳遷至天后宮西側(現陰陽堂後側),因此廳堂也隨之遷移至海防廳右側的小廬舍,俗稱有應公廟,此時尚無主神鎮司。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敗,台澎割讓於日本,海防廳改為憲兵隊。當時有位婦人從南甲海灘拾得一尊白衣吉神頭額,並安奉於小廟中,從此前來膜拜之信眾有求必應,於是安雕金身,並將廟名取為「顯靈廟」。
相傳數年後,當時的日本憲兵隊隊長多次想將廟宇拆除,後夢見白衣吉神,手執羽扇欲搏擊之,其妻也身染重病,藥不得治,於是隊長前往廟中發誓不再拆廟,才得以痊癒。另有一說憲兵隊隊長妻子難產,白衣吉神顯靈助其順產,因此斷了拆廟的念頭。
陰陽堂白衣吉神顯靈事蹟不脛而走,香火愈加鼎盛,於昭和二年(1927年)重建。
二戰後,臺灣光復,廟方執事協議自台南的開基陰陽公廟引渡「陰陽公」金身,跨海迎奉回澎湖入火,改名「陰陽堂」,為雙主神的祭祀模式。
陰陽堂又陸續於民國58年(1969年)與民國83年(1994年)重新修繕,目前為單門、單殿式建築,正殿設設三神龕。
陰陽堂十分靈驗,信眾綿延、香火鼎盛,每逢農曆新年,全澎湖境內居民都會前往參拜,乃澎湖馬公市區中少數能倚賴香油錢收入便能維持廟務運作的廟宇。地理位置雖緊鄰澎湖天后宮,卻非澎湖天后宮交陪廟成員,亦不參與對方或周遭鄰廟的活動,所有祭祀慶典完全獨立操辦,屬較封閉的組織型態。
推薦產品:
傳說提供多款環保金爐,歡迎與我們聯繫。